本标准规定了人类工效学使用的人体测量方法,适用于用人体测量仪进行成年人和青少年的测量。

1 测量条件
本标准所规定的测量方法,只有在被测者姿势、测量基准面和其他测量条件符合下列要求的前提下始有效。
1.1 基本姿势
1.1.1 直立姿势(简称:立姿)被测者挺胸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膝部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使两足大致呈45°夹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为确保直立姿势正确,被测者应使足后跟、臀部和后背部与同一铅垂面相接触。
1.1.2 坐姿 被测者挺胸坐在被调节到腓骨头高度的平面上,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左、右大腿大致平行,膝大致弯屈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轻放在大腿上。为确保坐姿正确,被测者的臀部、后背部应同时靠在同一铅垂面上。
无论何种测量姿势,身体都必须保持左右对称。由于呼吸而使测量值有变化的测量项目,应在呼吸平静时进行测量。
1.2 测量基准面
1.2.1 矢状面 人体测量基准面的定位是由三个互为垂直的轴(铅垂轴、纵轴和横轴)来决定的。通过铅垂轴和纵轴的所有平面都称为矢状面。
1.2.2 正中矢状面 在矢状面中,把通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平面。正中矢状平面将人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
1.2.3 冠状面 通过铅垂轴和横轴的所有平面都称为冠状面。冠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个部分。
1.2.4 水平面 与矢状面及冠状面同时垂直的所有平面都称水平面。水平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1.2.5 眼耳平面 通过左、右耳屏点和右眼眶下点的水平面称为眼耳平面或法兰克福平面。
1.3 测量方向
1.3.1 在人体的上、下方向上,将上方称为头侧端,将下方称为足侧端。
1.3.2 在人体的左、右方向上,将靠近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内侧,将远离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外侧。
1.3.3 在四肢上,将靠近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近位,将远离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远位。
1.3.4 在上肢上,将桡骨侧称为桡侧,将尺骨侧称为尺侧。
1.3.5 在下肢上,将胫骨侧称为胫侧,将腓骨侧称为腓侧。
1.4 支撑面
立姿时站立的地面或平台以及坐姿时的椅平面应是水平的、稳固的和不可压缩的。
1.5 被测者的衣着
要求被测者裸体或穿着尽量少的内衣(例如只穿内裤和汗背心)在后者的情况下,在测量胸围时,男性应撩起汗背心、女性应松去胸罩后进行测量。
1.6 测量值读数精度
线性测量项目的测量值读数精度为1毫米,体重的读数精度为0.5公斤。
2 头部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
编 号
|
测量项目
|
测 量 方 法
|
测量仪器
|
2.1
|
头最大长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左侧用弯脚规测量从眉间点至枕后点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测量者以左手的姆指、食指和中指指尖将弯脚规的一只量脚的端部固定在眉间点上,用右手使弯脚规的另一只量脚的端部在被测者的枕部沿正中矢状面上作上、下滑动,当弯脚规主尺上的刻度显示出最大值时,此即为头最大长
|
弯脚规
|
2.2
|
容貌面长Ⅰ
|
被测者取立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右手持直脚规,测量从发缘点至颏下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2.3
|
形态面长
|
被测者取立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右手持直脚规,测量从鼻梁点至颏下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2.4
|
鼻高
|
被测者取立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右手持直脚规,测量从鼻梁点至鼻下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2.5
|
头最大宽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用弯脚规测量左、右颅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测量者分别以左、右手的姆指、食指和中指指尖捏住弯脚规两量脚的端部并使其在被测者的左、右颅部作圆周形滑动,当弯脚规主尺上的刻度显示出最大值时,此即为头最大宽
|
弯脚规
|
2.6
|
瞳孔点间距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右手持直脚规测量左、右瞳孔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2.7
|
面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弯脚规测量左、右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测量者分别以左、右手的姆指、食指和中指指尖捏住弯脚规两量脚的端部并使其在左、右颧弓上滑动,当弯脚规主尺上的刻度显示出最大值时,此即为面宽
|
弯脚规
|
2.8
|
鼻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右手持直脚规,测量左、右鼻翼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2.9
|
口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右手持直脚规,测量左、右口角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2.10
|
头围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以眉间点为起点经枕后点至起点的围长
|
软卷尺
|
2.11
|
头矢状弧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左侧,用软卷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从眉间点至枕外隆突点的弧长
|
软卷尺
|
2.12
|
头冠状弧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在冠状面上测量从一侧耳屏点至另一侧耳屏点的弧长
|
软卷尺
|
3 立姿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
编 号
|
测量项目
|
测 量 方 法
|
测 量 仪 器
|
3.1
|
身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手移动人体测高仪的活动尺座,使活动直尺与头顶点相接触,测量从头顶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2
|
眼高Ⅰ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人体测高仪的活动尺座,用活动直尺测量从瞳孔点至地面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3
|
眼高Ⅱ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眼内角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4
|
肩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肩峰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5
|
髂前上棘点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前方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髂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6
|
大转子点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7
|
会阴高
|
被测者取立姿,但两腿稍为叉开站立,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左前方取下蹲姿势,使活动直尺靠在右大腿内侧和阴囊之间(对于妇女来说,是靠在右大腿内侧),然后,被测者两腿并拢移动活动直尺直到测量者感受到耻骨的阻止为止,测得的数值即为会阴高
|
人体测高仪
|
3.8
|
颈椎点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并使活动直尺与矢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左后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颈椎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9
|
桡骨点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桡骨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10
|
肘高
|
被测者取立姿,但前臂水平前伸,手掌朝向内侧,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使其下缘与肘部最下点平齐,测量从肘部最下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11
|
中指指尖点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前方,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中指指尖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12
|
手功能高
|
被测者取立姿,右手握直径为20毫米的握棒,握棒的长轴保持水平且与矢状面相平行。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在被测者右前方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握棒轴心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13
|
中指指点上举高
|
被测者取立姿,但右上肢垂直上举,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右上肢中指指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14
|
双臂功能上举高
|
被测者取立姿,但右手握直径为20毫米的握棒,握棒的长轴保持水平且与矢状面相平行,两上肢作最大限度地垂直上举,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握棒轴心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15
|
胫骨点高
|
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前方,并使活动直尺与矢状面相平行,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前方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胫骨点至地面的垂距
|
人体测高仪
|
3.16
|
两臂展开宽
|
被测者取立姿,但两臂作侧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手持人体测量仪,测量被测者两中指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方法一)。
在墙上贴有刻度的毫米方格纸,并以墙角为方格纸的起点。被测者取立姿,两臂作侧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并以一侧的中指指尖点与墙角相接触,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前方,手持一直角三角形的木块,使它的一直角边与被测者的另一中指指尖点相接触,测量两中指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方法二)
|
人体测高仪
毫米方格纸及直角三角形木块
|
3.17
|
两臂功能展开宽
|
被测者取立姿,左、右手均握直径为20毫米的握棒作侧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且使握棒的长轴保持水平且与矢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人体测高仪,测量左、右握棒轴心点之间的距离
|
人体测高仪
|
3.18
|
两肘展开宽
|
被测者取立姿,但两臂在水平面上弯屈,手掌朝下,手指伸直并拢,并且触及胸部,作侧向最大限度水平伸展,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人体测高仪,测量被测者两肘尖之间的直线距离
|
人体测高仪
|
3.19
|
内踝高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采取下蹲姿势,将直脚规放置在被测者右脚内踝一侧,移动尺框,使活动量脚端点与内踝点相接触,测量从内踝点至地面的垂距
|
直脚规
|
3.20
|
最大体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左、右两臂最向外突出部位间的最大水平宽度
|
圆杆直脚规(由人体测高仪的、二节与二支直尺组成,以下相同)
|
3.21
|
肩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左、右肩峰点之间的水平宽度
|
圆杆直脚规
|
3.22
|
最大肩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左、右两上臂三角肌最向外突出部位间的最大水平宽度
|
圆杆直脚规
|
3.23
|
大转子点间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圆杆弯脚规,测量左、右大转子点间的水平宽度
|
圆杆弯脚规(由人体测高仪的、二节与二支弯尺组成,以下相同)
|
3.24
|
臀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臀部两侧向外最突出部位间的最大水平宽度
|
圆杆直脚规
|
3.25
|
胸厚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在乳头点高度上,躯干前后最突出部位间平行于矢状面的最大水平距离(乳房下垂的中老年妇女应改用胸中点)
|
圆杆直脚规
|
3.26
|
腰厚
|
被测者取立姿,放松腹部肌肉。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在最小腰围高度上,腰部前后最突出部位间平行于矢状面的水平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27
|
腹厚
|
被测者取立姿,放松腹部肌肉。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在髂嵴点高度上,腹部前后最突出部位间平行于矢状面的水平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28
|
臀厚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在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高度上,臀部前后最突出部位间平行于矢状面的水平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29
|
颈围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经喉结节点的颈部水平围长
|
软卷尺
|
3.30
|
胸上围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经左、右腋窝后点的水平围长
|
软卷尺
|
3.31
|
胸围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正常呼吸时经乳头点的水平围长(乳房下垂的中老年妇女应改用胸中点)
|
软卷尺
|
3.32
|
最小腰围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在肋弓与髂嵴之间经腰最细部位的水平围长
|
软卷尺
|
3.33
|
腰围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经脐点的腰部水平围长
|
软卷尺
|
3.34
|
臀围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软卷尺测量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高度上的水平围长
|
软卷尺
|
3.35
|
上肢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后右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肩峰点至中指指尖点的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36
|
全臂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后右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肩峰点至桡骨茎突点的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37
|
上臂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后右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肩峰点至桡骨点的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38
|
前臂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后右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桡骨点至桡骨茎突点的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39
|
大腿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前右方采取下蹲姿势,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髂前上棘点至胫骨点的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3.40
|
小腿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在被测者的正前方采取下蹲姿势, 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胫骨点至内踝点的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4 坐姿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
编 号
|
测量项目
|
测 量 方 法
|
测量仪器
|
4.1
|
坐高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头顶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2
|
坐姿眼高Ⅰ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瞳孔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3
|
坐姿眼高Ⅱ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眼内角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4
|
坐姿肩高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肩峰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5
|
坐姿枕外隆突点高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枕外隆突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6
|
坐姿颈椎点高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颈椎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7
|
坐姿肘高
|
被测者取坐姿,上臂自然下垂,前臂水平前伸,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肘部最下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8
|
坐姿膝高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侧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膑骨上方的大腿上表面至地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9
|
坐姿大腿厚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侧,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前方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大腿上表面最高点至椅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10
|
小腿加足高
|
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右前方,并使活动直尺与冠状面相平行,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前方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使它与膝弯屈处的股二头肌肌腱相接触,测量由此处至地面的垂距
|
坐高椅及人体测高仪
|
4.11
|
前臂加手前伸长
|
被测者取坐姿,上臂自然下垂,前臂水平前伸,手指伸直,手掌朝向内侧,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肘部后缘至中指指尖点的水平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4.12
|
前臂加手功能前伸长
|
被测者取坐姿,上臂自然下垂,前臂水平前伸,手握直径为20毫米的握棒,握棒长轴垂直朝上,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肘后缘至握棒轴心点的水平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4.13
|
上肢前伸长
|
被测者取坐姿,上肢向前方自然地水平伸展,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坐高椅靠背面(即背的后缘)至中指指尖点的直线距离
|
坐高椅及圆杆直脚规
|
4.14
|
上肢最大前伸长
|
被测者取坐姿,上肢向前方作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坐高椅靠背面(即背的后缘)至中指指尖点的水平直线距离
|
坐高椅及圆杆直脚规
|
4.15
|
上肢功能前伸长
|
被测者取坐姿,手握直径为20毫米的握棒,握棒长轴垂直朝上,上肢向前方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从坐高椅靠背面(即背的后缘)至握棒轴心点的水平直线距离
|
坐高椅及圆杆直脚规
|
4.16
|
臀膝距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在被测者右侧采取下蹲姿势,用圆杆直脚规测量从坐椅靠背面的铅垂线(即臀部后缘最后突点)至膑骨前缘的水平直线距离
|
坐高椅及圆杆直脚规
|
4.17
|
坐深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在被测者右侧采取下蹲姿势,用圆杆直脚规测量从坐高椅靠背面的铅垂线(即臀部后缘最后突点)至小腿腘窝后缘的水平直线距离
|
坐高椅及圆杆直脚规
|
4.18
|
臀至腿肚后缘距离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在被测者右侧采取下蹲姿势,用圆杆直脚规测量从坐高椅靠背面的铅垂线(即臀部后缘最后突点)至小腿腿肚最粗处后缘的水平直线距离
|
坐高椅及圆杆直脚规
|
4.19
|
坐姿下肢长
|
被测者取坐姿,右下肢向前方作最大限度的水平伸展,且脚掌与小腿呈直角,测量者在被测者右侧采取下蹲姿势,用圆杆直脚规测量从坐高椅靠背面的铅垂线(即臀部后缘最后突点)至足后跟掌面的直线距离
|
坐高椅及圆杆直脚规
|
4.20
|
坐姿两肘间宽
|
被测者取坐姿,但上臂下垂,前臂水平前伸,手掌朝向内侧。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被测者左、右肘部向外侧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4.21
|
坐姿臀宽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在被测者正后方采取下蹲姿势,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被测者臀部左、右向外侧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4.22
|
两膝宽
|
被测者取坐姿,但足和膝部并拢,测量者在被测者正前方采取下蹲姿势,手持圆杆直脚规,测量被测者两膝向外侧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距离
|
圆杆直脚规
|
5 手部和足部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
编 号
|
测量项目
|
测 量 方 法
|
测量仪器
|
5.1
|
手长
|
被测者前臂抬平将右手伸直,手掌面朝上,测量者用直脚规测量从连结桡骨茎突点与尺骨茎突点在掌侧面连线中点(此点与腕关节皮肤弯屈肤纹的中点大致相应)至中指指尖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5.2
|
手宽
|
被测者前臂抬平将手伸直,手掌面朝上,测量者用直脚规测量从桡侧掌骨点至尺侧掌骨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5.3
|
手握围
|
被测者手握一测量锥,测量锥锥底朝上,手的尺侧(即小姆指侧)朝向锥尖,大姆指自由地置在食指指尖的外侧,其余各指握住测量锥且使各指尖轻轻触及掌心皮肤,从测量锥上读出食指和姆指根部围成的圆环的内围长
|
测量锥(测量锥每增长80毫米,半径增加5毫米;在轴纵方向上,每隔2毫米,标出围长)
|
5.4
|
足长
|
被测者以两足之间的距离与肩等宽的姿势直立,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其右足的足后跟点与量足仪的后挡板相接触,且使从足后跟点至第二趾趾尖点的连线与量足仪的纵轴相平行,移动水平活动尺,测量从足后跟点至最长足趾趾尖点的水平直线距离
|
量足仪
|
5.5
|
足宽
|
被测者以两足之间的距离与肩等宽的姿势直立,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前方采取下蹲姿势,用直脚规测量被测者右足从胫侧跖骨点至腓侧跖骨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5.6
|
足围
|
被测者以两足之间的距离与肩等宽的姿势直立,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测量者在被测者的右前方采取下蹲姿势,用软卷尺测量以被测者右足的胫侧跖骨点为起点经足背、腓侧跖骨点和足掌面至起点的围长
|
软卷尺
|
6 体重
编 号
|
测量项目
|
测 量 方 法
|
测量仪器
|
6.1
|
体重
|
被测者裸体,用医用人体秤称量身体的重量
|
医用人体秤
|
附 录 A
推荐使用的人体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
(参考件)
附录A中推荐使用的人体测量项目,采用本附录中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A.1 头部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
编 号
|
测量项目
|
测 量 方 法
|
测量仪器
|
A.1.1
|
头全高
|
用间接法测量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人体测高仪分别测量从头顶点和从颏下点至地面的垂距,两者之差即为头全高
|
人体测高仪
|
A.1.2
|
头耳高
|
用间接法测量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 用人体测高仪分别测量从头顶点和从耳屏点至地面的垂距,两者之差即为头耳高
|
人体测高仪
|
A.1.3
|
容貌面长Ⅱ
|
被测者取立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从眉间点至颏下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4
|
容貌上面长
|
被测者取立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从鼻梁点至口裂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5
|
形态上面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从鼻梁点至龈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6
|
鼻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从鼻梁点至鼻尖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7
|
鼻深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从鼻下点至鼻尖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8
|
唇全高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从上唇中点至下唇中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9
|
额最小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左、右颞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0
|
两耳外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手持直脚规,测量左、右两耳向外侧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1
|
两耳屏间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弯脚规,测量左、右耳屏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弯脚规
|
A.1.12
|
两眼外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左、右眼外角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3
|
两眼内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手持直脚规,测量左、 右眼内角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4
|
眼裂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前方,手持直脚规在被测者的右眼上,测量从眼外角点至眼内角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5
|
两下颌角间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弯脚规测量左、右下颌角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弯脚规
|
A.1.16
|
耳基部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直脚规,在被测者的右耳上测量从耳上附着点至耳下附着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7
|
容貌耳长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直脚规,在被测者的右耳上测量从耳上点至耳下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8
|
容貌耳宽
|
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手持直脚规,在被测者的右耳上测量从耳前点至耳后点的直线距离
|
直脚规
|
A.1.19
|
耳屏点间额弧长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自一侧耳屏点经眉间点至另一侧耳屏点的弧长
|
软卷尺
|
A.1.20
|
耳屏点间颏下弧长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自一侧耳屏点经颏下点至另一侧耳屏点的弧长
|
软卷尺
|
A.1.21
|
耳屏点间颌下弧长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自一侧耳屏点喉结节上缘的颌下至另一侧耳屏点的弧长
|
软卷尺
|
A.1.22
|
耳屏点间枕弧长
|
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卷尺测量自一侧耳屏点经枕后点至另一侧耳屏点的弧长
|
软卷尺
|
|